小林第一次接触轻医美是因为闺蜜的生日礼物,一次价值1888元的水光针体验。
躺在明亮的美容诊所里,看着针管轻轻推进皮肤,她当时还开玩笑说:“这就完了?一点感觉都没有。”
三年后的今天,这位29岁的市场总监看着手机银行账单发呆,过去十二个月,她在脸上投入了15万元,相当于她大半年的薪水。
小林苦笑着指了指自己的脸颊,“这是上周刚做的超声炮,两万八。上个月打的少女针,三万多。再上个月是黄金微针和光子嫩肤,加起来又是一万多。”
这不是她最初想要的。就像许多陷入轻医美漩涡的年轻人一样,小林一开始只是想要“稍微改善一下”。
打一针就能消除皱纹,做一次激光就能白皙透亮,敷个面膜的时间就能瘦脸,这些听起来无比诱人的宣传,正吸引着慢慢的变多年轻人走进诊所。
皮肤管理类的消费每年以近40%的速度增长,成为了当下最受欢迎的美容消费。
不像整形手术需要漫长的恢复期,轻医美的许多项目还可以利用午休时间完成,被戏称为“午餐美容”。
28岁的教师小王回忆起自己的第一次微整形经历:“当时只是想去掉法令纹,医生说打一点点玻尿酸就好。效果确实立竿见影,身边的同事都说我最近气色好了,但没人看出来我做了微调。”
小王说,“然后你就会开始寻找下一个能改善的部位,毛孔是不是可以再细一点?肤色能不能再亮一点?脸部轮廓能不能再紧致一点?”
“注射后我的鼻子开始发红肿胀,最后竟然开始流脓。医生说是感染了,需要立即溶解注射物。”
一旦填充剂误入血管,可能会引起皮肤坏死、失明甚至脑梗。虽然发生概率不高,但一旦遇上,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。
“第一次去咨询时,顾问会夸你漂亮,然后话锋一转:如果这里稍微调整一下,就完美了。”有五年轻医美经验的29岁白领苏晴说,“他们总能找到你的不完美之处。”
常见的营销手段包括:低价吸引首次体验的客户,然后在面诊过程中推荐更多项目,营造“容貌焦虑”,让我们消费者觉得不做项目就会落后于人,还有各种会员充值优惠,让人在不断消费中越陷越深。
消费者权益保护律师张律师表示,“许多轻医美项目没有病历,没有术前术后对比照,没有效果承诺书。如果出现问题,消费者很难证明损害与医疗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。”
“那天我看着镜子里肿胀的脸,突然想到自己已经迷失太久了。”她说,“我追求的已经不是变美,而是一种虚幻的自我满足。”
现在,小林学会了更理性地对待轻医美。“我不再盲目跟风,而是真正了解每个项目的风险和效果。我也会给自己设定严格的预算,不再被诊所的促销活动牵着鼻子走。”
小林说,“现在我更愿意把时间和金钱花在真正能丰富我生活的事情上,比如旅行、学习新技能,或者只是和朋友一起享受美食。”
站在镜子前,小林轻轻触摸着自己的脸颊。那些细微的皱纹依然存在,皮肤也不总是完美无瑕,但她终于学会了与自己的不完美和平相处。
但对她来说,那段被轻医美绑架的日子已逝去,她找到了更重要的东西:对自己的接纳和珍视。